(本報訊)在美國聯準會可能啟動降息的預期下,美股漲勢已從大型股擴散至中小型股,而法人機構正將目光轉向具備顯著成長潛力的美國中型企業。富蘭克林投顧指出,隨著「美國製造」、AI 浪潮與基建投資加速,中型工業企業因其靈活性與適應力,正迎來龐大的成長契機。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估計,到 2033 年,美國基礎建設投資將為 GDP 貢獻高達 8000 億至 1 兆美元,其中交通、能源與科技專案是主要貢獻來源,為這些中型股創造前所未有的市場空間。
美國再工業化、電氣化、AI 中小型股奮起
富蘭克林旗下美盛銳思美國小型公司機會基金經理人吉姆·斯托菲爾表示,當前美國正在經歷再工業化、電氣化與 AI 的早期發展階段,這為小型與中型企業帶來了巨大的長期成長機會。他強調,相較於羅素 1000 指數,這些小型股的估值仍具吸引力,即使市場出現波動,這股由製造業回流與 AI 驅動的趨勢仍將持續,使得工業與科技板塊的中小型股特別受惠。
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指數投資組合主管黛娜.汀也指出,川普政府推行的「美國優先」政策,透過減稅、補貼和放寬監管等措施,正強力推動製造業復甦。美國中型工業企業因其靈活的特性,能迅速應對並抓住製造業回流與能源自主所帶來的龐大需求,這不僅為投資組合提供了分散風險的機會,也具備顯著的增值潛力。
基建大餅加持 交通、能源、科技最熱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資深副總經理羅尤美表示,隨著 8 月國際貿易關稅的底定,美股焦點已從國際貿易回到美國本土,包括降息與減稅等政策,都相對有利於營收來源主要來自美國本土的中小型企業。她指出,目前工業股在標普中型股 400 指數中的比重高達 22%,遠高於標普 500 指數的 8.5%,顯示其對國內經濟的強勁連動性。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估計,到 2033 年,基礎建設投資將為 GDP 帶來高達 1 兆美元的成長,其中交通、能源與科技是主要貢獻來源,這將為相關中型企業帶來龐大的市場機遇。
羅尤美建議,在美股屢創新高之際,可注意評價相對較低的中小型股,透過多因子指數策略 ETF 來選擇大型、中型或小型股,也可以考慮具備獨特選股邏輯且表現優於大盤的主動管理型美國小型股基金,或直接投資美國中型股 ETF,把握這波成長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