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儘管美國經濟基本面穩健且接近充分就業,聯準會(Fed)仍計畫持續推動降息政策,此舉卻引發施羅德投信的深度擔憂。施羅德全球經濟學家團隊警告,聯準會現階段的寬鬆貨幣政策,可能面臨通膨長期居高不下的風險,甚至適得其反。施羅德預估聯準會今年底前將再降息兩次,但他們同時將 2026 年美國通膨預測大幅上調至 3.3%,凸顯對通膨失控的憂慮。
經濟強勁卻啟動降息 市場恐過於樂觀
施羅德投資團隊指出,聯準會選擇在經濟明顯復甦,且上修經濟成長預測的背景下釋出寬鬆訊號,令人感到意外。儘管主席鮑爾提及近期非農就業增幅放緩,並強調決策是「風險管理式」降息,但施羅德認為,當前環境並不需要額外的刺激措施。鑑於美股處於歷史高點、信用利差極窄,加上未來還有財政政策持續助力,此時降息恐怕更容易推升通膨,而非提振實質成長。施羅德認為,市場對中性利率將跌破 3% 的預期過於激進。
2026年風險升高 通膨恐難以馴服
施羅德預估聯準會將在未來兩次會議上各降息一碼(0.25 個百分點),將利率下調至 3.75%。然而,他們警告現階段的寬鬆政策可能帶來長期風險。隨著經濟強勁成長帶動勞動市場持續緊俏,以及勞動供給縮減等結構性限制,將推升薪資增長,使通膨更為頑固。
施羅德因此將 2026 年美國 GDP 成長預測僅從 2.2% 略微上調至 2.3%,但對同年通膨率的預測卻大幅調升至 3.3%(遠高於市場普遍預期)。這種長期通膨失控的風險不容小覷,將對長天期債券資產構成壓力,特別是考量到美國債務負擔已然偏高。
全球實質受惠 諷刺的政策外溢效應
在全球展望方面,施羅德指出,強勁的美國需求將為其他國家帶來順風。隨著貿易風險下降與全球製造業指標回升,施羅德也同步調升了美國以外地區的成長預測。然而,與美國不同的是,海外經濟體受惠將更偏向實質成長,而非通膨上升。施羅德總結道,儘管美國政府刻意推動本土化需求,但諷刺的是,全球其他地區反倒可能成為這波政策下實質的受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