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168周報科技主筆陳昕)本周最重磅的消息毫無疑問就是台積電,先是3日董事長暨總裁魏哲家在美國白宮與川普同台,宣布將在美國追加投資至少1000億美元,創下美國史上單筆最大外國直接投資紀錄;市場還沒消化完這顆震撼彈,緊接著6日魏董又在台灣總統府與賴清德總統召開線上記者會,強調此次投資沒有政治壓力。這一連串的事件讓市場炸開了鍋,有人認為政府不作為太可惡、有人認為魏董獨斷葬送台灣利益、有人擔心關鍵技術外移、有人大力讚揚認為是明智之舉…,但我想說的是,就不能讓「台積電」和「台灣」各自美麗嗎?
川:國家安全!魏+賴:沒有外部壓力
美國總統川普表示,台積電的擴大投資對美國而言關乎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並強調此舉可避免晶片進口美國被課徵大幅關稅。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強調,這項投資是為了滿足客戶需求,並非受到美國政治壓力,且不會影響台灣的運營。
台灣總統賴清德表示,台積電的投資決策是基於市場需求,並非外部壓力,強調台灣仍是台積電的主要運營基地。
內外資機構法人對此多抱持短空長多的看法,本土法人凱基投顧周五就指出,此利空揭曉後,反而降低不確定因素;此事件對股價及產業的影響,本報各專欄老師也都有探討,本篇就不多贅述。

把台灣和台積電綁在一起 真的好嗎?
大家似乎都很習慣把台積電和台灣的國家安危綁在一起,當然台灣的政客有了最好的口水戰題材,記者忙著到處採訪扒出最新獨家,各路名嘴專家也都多了一些通告可跑。但像這樣將一國的安危重壓在一個企業身上的情況,我必需說句公道話:不但對國家非常危險,對企業也非常不公平。

不是雙贏、就是雙輸;但誰能永遠贏?
對台灣而言,台積電是「國家級戰略資產」,是矽盾、最好的一張牌,但同時也就成為最明顯的箭靶,此次川普針對台積電的一連串動作就是明擺著的例子(課關稅、逼婚Intel…等),未來一旦面臨供應鏈危機或地緣政治壓力,就可能動搖台灣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台積電是「企業」,核心目標仍是獲利,當必需被迫做出不符合商業邏輯的決策時,就可能影響競爭力。換句話說,台灣與台積電,不是雙贏,就是雙輸;然而這個世界上,誰能保證永遠贏下去?
教訓:荷蘭與天然氣、委內瑞拉與石油
歷史上就有不少教訓。比如荷蘭在1959年發現了格羅寧根天然氣田,成為該國的經濟支柱,其他產業都被邊緣化,但當能源價格下跌,加上環保政策,荷蘭經濟受到重創,花費數十年轉型。相似的還有委內瑞拉,曾靠著豐富的石油成為世上最富有的國家,但油價一跌經濟立即崩潰。
還有芬蘭與諾基亞、南韓與三星
你可能說台積電和天然氣、石油差得可遠了,那再看看芬蘭與諾基亞(Nokia)。Nokia 曾是全球手機霸主,巔峰時期貢獻芬蘭GDP超過 4%,佔該國出口的 20%,但當智慧型手機時代來臨,Nokia快速衰敗,數萬人失業,經濟大衰退,芬蘭花了十多年才逐步走出 Nokia 影響,開始發展其他科技產業。
更近一點、大家更熟悉的,南韓與三星。三星集團營收更占韓國 GDP 的 15% 以上,半導體部門是國家科技產業的核心,但我們都看到,近年來因為競爭(輸給咱家台積電)、內部管理問題、市場變化等,三星正在衰退邊緣掙扎,南韓也正在面臨困境,因為三星過於龐大,抑制了韓國本土中小企業的成長,使經濟發展缺乏多元性,造成了如今的困境。
企業強 國家不一定強;國家強 企業才有未來
台積電的關鍵技術對台灣的重要性實在太過龐大,誰能保證有了AI、所有產業都在加速發展的情況下,趨勢不會產生變化?不過幾個月前,輝達的地位還穩如泰山,一個DeepSeek橫空出世就突然多了變數;那如果半導體產業出現技術變革,AI晶片不再需要依賴先進製程呢?或是國際地緣政治影響供應鏈呢?照現在這樣,倒的恐怕不只是台積電了。那台灣還想繼續高喊「護國神山」、跟台積電綁在一起嗎?而台積電被夾在美、中、台之間,想必也早就不樂意了吧。
當然台積電的成功是台灣的驕傲,我也愛台積電,所以才更要說,讓台積電自由吧!政府不能把所有籌碼壓在一家企業上,應該打造一個更具韌性的經濟環境,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全球變局中保持競爭力,確保長遠的安全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