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韓國科研團隊近日突破無線充電技術限制,成功開發出具生物相容性的超音波接收器,挑戰傳統電磁波在水中及人體內傳輸效率低、干擾大等問題,為水下設備與人體植入式裝置的供電開創新局。此研究由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KIST)孫興勳博士與高麗大學宋賢哲教授團隊共同完成。
傳統無線充電 不能用在體內、水中
《SciTechDaily》報導,傳統無線充電多仰賴電磁感應與射頻技術,受限於水和生物組織的吸收與干擾,不僅效率低,還可能引發安全疑慮。相較之下,超音波在水中與人體內的穿透力更強。
全新接收器 對人體友善 柔性可彎曲
此次研發的超音波接收器具備多項創新特點,包括對人體組織友善的材料、高效壓電結構設計、可彎曲的柔性材質與穩定的功率輸出能力。實驗顯示,該技術可在水下3公分處無線傳輸20毫瓦電力,或穿透皮膚至3公分深處提供7毫瓦電力,足以穩定供應低功耗的植入式醫療或穿戴式裝置。

心臟節律器等 不用再動手術換電池
研究團隊指出,該成果對醫療領域意義重大,未來心臟節律器、神經刺激器或各種植入式感測器,不再需要透過手術更換電池,可以透過體外的超音波發射器進行無線充電。同時,也有望為水下無人機、感測器與潛水裝置提供穩定能源來源,並推動穿戴式設備進入真正無線化的時代。
團隊表示,下一步將朝向小型化與商業化推進,讓這項技術加速落地應用,成為新一代無線充電技術的重要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