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宇明)台灣投顧業的亂象已經持續超過三十年!這三十多年來,無數投資人在不良分析師的誤導下蒙受損失,卻始終投訴無門。投顧分析師憑藉政府發放的執照,成為金融市場中的「流氓」,讓股市投資人深受其害,卻又無可奈何。這種現象不僅損害了投資人的利益,更嚴重影響了台灣金融市場的健全發展。以下將深入剖析台灣投顧業的六大弊病,並呼籲主管機關正視問題,推動改革。
● 郭哲榮案 投訴人紛紛得到補償
● 郭會員:向168投訴完 再跟郭哲榮聯絡
● 郭哲榮:封鎖酸民 不准提到欣興
1.會員等級繁多 混淆視聽
投顧公司為了吸引投資人,設計了層出不窮的會員等級,從「普會」、「特會」到「總統」,甚至還有「特扣」、「親帶」、「金鑽」、「黃金」等五花八門的名目。更有甚者,等級中再細分等級,例如「特1」到「特16」,令人眼花撩亂。這種分級制度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發送「假扣訊」,讓分析師在節目中炫耀所謂的「績效」,吸引投資人加入。然而,這些績效往往只是虛構的數字遊戲,投資人最終只能成為詐騙遊戲的犧牲品。
舉例來說,2009年某投顧小生分析師在西門町被掛出看板,因自己的會員等級多種忽悠會員,引發投資人不滿而掛看版。這種複雜的分級制度,不僅讓投資人難以理解,更成為投顧公司掩蓋真相的工具。
2.股票推薦過多 毫無節制
分析師每天推薦大量股票,動輒十檔以上,一個月下來可能推薦超過兩百檔股票。不用一年,幾乎台股市場的每一檔股票都被他們「喊過」。這種做法雖然沒有違反現行規定,但實際上,投資人根本不可能有足夠的資金跟進那麼多股票。這種「廣撒網」的策略,不僅讓投資人無所適從,更讓投顧市場充滿虛假,巌然成為詐騙集團作為。
例如,某些分析師在一個月內推薦超過220檔股票,幾乎涵蓋了整個台股市場,這種行為不僅毫無意義,更讓投資人陷入絕望與虧損困境。
3.帶進不帶出 投資人自生自滅
許多分析師只負責推薦股票,卻不提供後續的追蹤與出場建議。這種「帶進不帶出」的做法,就像發射一枚巡弋飛彈,射出去後就不再理會,投資人只能自求多福。如果散戶真有這種能力,又何須花錢參加投顧會員?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讓投資人陷入更大的風險之中。
4.缺乏停損機制 虧損無限擴大
目前市場上並未規定分析師必須為推薦的股票設定停損點。許多分析師抱著「不出場就不算賠」的心態,任由股票下跌而不採取任何行動。更有甚者,某些分析師手上持有的股票多達數十檔,幾乎可以組成一檔ETF。這種荒謬的現象,不僅讓投資人蒙受巨大損失,更暴露了現行制度的嚴重缺陷。
例如,某位自稱市場第一名的分析師被爆出手上持有超過50檔股票,這種行為不僅荒謬,更讓投資人陷入無法挽回的虧損。
5.未出脫股票無人追蹤 責任缺失
分析師最基本的責任之一,就是追蹤推薦股票的後續表現。然而,由於推薦的股票數量過多,許多分析師根本無法有效追蹤每一檔股票的動向。這導致投資人最終無法確定股票是否已經出場,甚至可能長期持有已經失去投資價值的股票,造成更大的損失。
6.退費機制不公 投資人權益受損
當投資人因虧損要求退費時,投顧公司往往以各種名目扣減費用,例如只使用1/5,應該退回4/5,但最終退還的金額可能僅剩原本的1/5。這種不公平的退費機制,讓投資人既氣憤又無奈,卻又無處申訴。這種制度設計,明顯偏向投顧公司,嚴重損害了投資人的權益。
結論:主管機關應 推動改革
台灣投顧業的亂象已經存在超過三十年,這些弊病不僅讓投資人蒙受損失,更嚴重影響了金融市場的公平與透明。時至2025年,這些陋習依然存在,實在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在一個以民為主、以投資人為核心的民主時代,我們不能容忍這種不合理的現象繼續存在。
我們呼籲主管機關正視這些問題,立即採取行動,制定更為嚴格且合理的規範,確保投顧業的運作透明、公正。
具體建議包括:
- 限制會員等級數量:避免投顧公司以複雜的分級制度混淆視聽。
- 規範股票推薦數量:防止分析師以「廣撒網」的方式誤導投資人。
- 建立停損機制:要求分析師為推薦的股票設定明確的停損點。
- 強化退費機制:確保投資人在虧損時能夠獲得合理的退費。
同時,我們也呼籲所有投資人共同關注這一議題,勇敢站出來,要求主管機關改善現狀,保護投資人的權益。只有透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讓台灣的投顧業步入正軌,減少亂象,避免更多投資人受到傷害。
讓我們攜手推動改革,為台灣的金融市場創造一個更公平、更透明的未來!投資人的血汗錢不該成為投顧業者的犧牲品,主管機關有責任也有義務為市場建立一個健全的環境。唯有如此,台灣的金融投顧市場才能真正走向國際,成為投資人信賴的專業金融顧問。
● 郭哲榮會員許先生:我願出庭 幫我出口氣!
● 會員徐:郭哲榮惹毛我 你們別再受騙!
● 讀者來電:自從家人沾上郭哲榮 我賠3200萬
● 讀者回響:郭哲榮會費200萬、股票僅鴻海與廣達獲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