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比亞迪的一封郵件引爆了輿論。什麼郵件呢?是一封比亞迪發給供應商的郵件。由於比亞迪在郵件里態度非常強硬,幾乎是用命令的口氣,要求供應商從明年1月1日起降價10%。這個降價10%的要求委實太過分,而且郵件的態度也是居高臨下,太惡劣。於是供應商忍無可忍,就把這封郵件公之於眾了。
後來,比亞迪出來公關,承認這封郵件是真實的,但不承認自己的要求很過分。於是網上大家就開始熱議了。我看了一圈網上的口水仗,基本上除了比亞迪自己請來的水軍,但凡是真在這個行業幹的,對比亞迪那沒有一個不罵的。
其實,有關比亞迪壓榨供應商的事,基本上是屬於業內已經算是臭名昭著了。常用的手法主要是三種:
第一種就是壓價,這次的郵件門就是涉及壓價,往死裡壓供應商利潤。
第二種是拉長賬期。如果你是比亞迪的供應商,那麼一般需要6個月的時間才能拿到貨款,而拿到的貨款也只是一張3個月的商票,等於正常情況下9個月才能拿到錢。
彭博社曾經統計過比亞迪的賬期,2023年,比亞迪向供應商付款的賬期是275天,2022年還只有219天,真的是一年比一年更壓榨。
而特斯拉的上海超級工廠,這個情況卻是相反的。2022年特斯拉的賬期是112天,2023年縮短到101天。所以如果你能做特斯拉的供應商,那你絕對不想做比亞迪的供應商。
第三種就是用票據貼現,再割一刀供應商。什麼意思呢?
就比如,你從比亞迪拿到的是3個月的商票,按理說三個月後你才能拿到貨款,但是比亞迪自己內部有一個金融公司,你可以拿這張三個月的商票去換錢。比如100萬一張商票,你要變成現金,那就只能拿走98萬。
我查了一下,過去這些年,比亞迪商票的貼現利率基本上都在5%以上,高的時候7個點8個點都有。所以如果供應商資金鏈緊張,就還要被比亞迪割去5個點以上的利潤,差不多就是放高利貸了。所以說做比亞迪的供應商,那真的是受壓迫呀。
接下來咱們就要聊這封郵件了。這封郵件其實最讓人反感的是什麼呢?不是降價10%的要求,而是那個高高在上的態度。
大家看看比亞迪的用詞:「貴司所供貨產品,從2025年1月1日起,降價10%。請您和團隊務必認真對待,切實挖掘降本空間,積極推動要求達成。」
這個語氣像不像是在下命令?是不是很像共產黨中央下的那些紅頭文件的官腔味道?如此的傲慢,敢情都是把供應商當奴才來看的。這樣的企業,誰跟他做生意,不是窩著一肚子火呢?
其次就是這個10%的降價。一般車企的供應商,現在誰的淨利潤能超過10%?哪怕是中國國內最厲害的做電池的寧德時代,淨利潤也不過就是10%出頭一點。你猜比亞迪讓寧德時代給他降價10%,人家會不會罵他一句「滾」?
但是價格戰這種事,那也肯定得有個底線了。如果供應商賺不到錢了,年年虧損,那你這訂單愛給誰去給誰去,對吧?所以大家看這次,就有供應商就把比亞迪這份傲慢的郵件給公示出來了,讓全國輿論都看看比亞迪的嘴臉,這算是撕破臉了。畢竟給比亞迪增加了很多的公關成本,訂單肯定也是要丟的。
其實咱說句公道話,如果是一家好公司,當然也是需要降本增效的,但對供應商的態度多半是你好我好,共同進退的。比如蘋果、特斯拉這種公司,他們會指導自己的供應商如何進行成本控制,也會幫助供應商改進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這樣就可以一邊降價,一邊讓供應商也能有利潤空間。
但如果是個流氓企業,比如比亞迪這種,那麼多半就是我只提要求,困難你供應商自己去解決。這種情況下,供應商會怎麼應對呢?其實無非就是兩種應對方式:要麼卷死,要麼餓死。第一種餓死,直接掀桌子,我不幹了,就像這次的郵件門事件一樣,那麼損失也是顯而易見的,工廠可能就要關閉了。
第二種就是卷死。
我壓榨員工,偷工減料。10%的成本總要想辦法降下來,那怎麼辦?是不是降人工費用,再偷工減料?
當然很多人會認為偷工減料比較難,因為會有質檢。但大家別忘了,豐田都出過這種黑幕,就是降本增效,導致供應商用假參數來糊弄豐田,最後豐田出來道歉。
我們再聯繫一下比亞迪,那麼多起自燃事件,中國國內輿論全部是壓制不讓說的。但是,這裡面難道真的就沒有質量問題嗎?中國國內的質檢就真的信得過嗎?人家豐田的供應商都能想得到的參數造假,難道中國國內供應商沒有這種小腦筋嗎?
所以你一味的壓低供應商的價格,最後就是可能被供應商的偷工減料給反噬了。
企業真正的降本增效,依靠的不應該是壓榨供應商,內卷打價格戰,而是靠科研投入來提升生產效率。但顯然比亞迪的科研能力相當的差。
今年前三季度,比亞迪科研投入333億元,而特斯拉的科研投入只有32.64億美元,折合人民幣230億元而已,比比亞迪還少了100億呢。
比亞迪的科研人員,更是高達11萬人之多呀,幾乎跟特斯拉全球員工數一樣了。
但比亞迪研發有提高生產效率嗎?在我看來,所謂的研發,可能更多的也只是研發如何取代供應商,自己來生產關鍵零配件。整合了越多的供應鏈,成本自然可以下來,這樣毛利率也會變高。
咱們可以對比一下比亞迪和特斯拉的毛利率和淨利率變化。
毛利率上比亞迪超過特斯拉,比亞迪20.75%,特斯拉只有17.9%。但是淨利率比亞迪卻只有5.77%,特斯拉可是有7.47%的。盈利能力的差距一看便知吧。像特斯拉這樣的企業:
一他不走比亞迪那種整合供應鏈的事,特斯拉就是靠供應鏈來供貨,他也不愛壓榨供應商。
二他的投入研發,對生產效率的提升作用更明顯,所以他不需要去壓榨供應商。畢竟,中國國內所有的新能源汽車都是靠特斯拉開源起家的。
大家看,比亞迪養了十幾萬的研發人員,每年投入幾百億的研發費用,最後還是要靠壓榨供應商來降本增效,這本身就是一種諷刺。一家企業,並不是說你投入的研發費用越多,養的研發人員越多,你這個企業的研發成果就一定更好。
所以,比亞迪也就只有在中國國內天天買點水軍,吹自己如何如何超越特斯拉,最終目的還是和華為一樣,靠上共產黨收割愛國稅。
但上一個華為已經被趕出了海外市場,下一個比亞迪,是不是也會有同樣的命運呢?這個還真的非常有可能。
畢竟川普剛剛宣佈,給墨西哥進口的商品,將全部徵收25%的關稅。而墨西哥方面,本來可是和比亞迪達成了建廠合作的,比亞迪要在墨西哥建三個廠,墨西哥政府答應給予一定的補貼,但現在墨西哥政府猶豫了,和比亞迪的合作也可能要吹了。
中國電動車,基本上已經不可能有一天打入美國市場了。現在唯一的指望就是歐洲了,但去歐洲開廠,就意味著失去中國國內的補貼和低價勞動力。那麼這時候,比亞迪是否還能有這麼強的競爭優勢,這可就不好說了。
更別提歐洲對環保和人權特別重視,新能源汽車的電池處理,本來就是一大難題,未來可能導致整個新能源車這個賽道,都因為電池而被淘汰。
所以我不太看好比亞迪的出海前景,甚至可以說我都不看好新能源車這個賽道。畢竟對特斯拉來說,新能源車只是他的一部分業務,特斯拉的餅畫的很大,但比亞迪似乎除了新能源車,就講不出別的故事了。所以最後他的命運應該會和華為一樣,淪為一家只能在中國國內收割愛國韭菜的無良企業。
最後還是要告誡大家一句,如果你在中國國內買比亞迪買華為,那麼出了任何問題,別指望能得到公正的處理,刪帖封號都是常規操作。
人家身上,可是背著愛國主義的貞節牌坊,道德大棒揮死你。但如果你在中國國內買的是特斯拉或者蘋果,那麼出現任何問題,一定會得到全體愛國人士的集體幫助,維權道路將順暢無比。
所以,聰明人都知道買車該買誰家的車了吧。
(本文轉載整理自「小翠時政財經」之Youtube影片公開分享轉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