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做屋奴崇尚極簡 歐美掀起微型屋運動

(中央社)全球房價愈來愈高,向來喜歡大宅大院的歐美吹起「微型屋風潮」,過去幾十年的接受度幾呈直線上升,這不僅要歸功於較為親民的價格,還多虧於屋主永續的心態,盼以縮減生活空間,簡化個人生活,做出更環保的居住環境。

微型屋超低總價 幾乎是正常房型打2折

歐美過去都以大房掛帥,美國單一住家新屋的尺寸從1950年代約26.6坪翻倍來到56坪以上。然而,據HomeAdvisor網站數據,美國目前蓋一間房平均費用為28.1萬美元(約新台幣851萬元),買現成屋平均要44.7萬美元(約新台幣1,353萬元),等於工作15年的薪水,更有76%美國人因此成為「月光族」。

而微型屋的價格則與房屋大小、品質、細節有關,少則6000至8000美元,多則10萬美元,平均價格只要約5.2萬美元(約新台幣157萬元),如此巨大的價差,讓微型屋「以小房換取財務自由」成為新的趨勢,同時還能減少環境開發負面影響,並降低大型住宅供電碳排放量。單是2017年,微型屋銷售量就比前一年增加67%。

環保節能、減少消費 永續生活方式會傳染

小房小屋建材少,冷暖氣的消耗量也少,澳洲研究發現,跟傳統住宅相比,微型屋可讓每個人一生的碳排量減少七成,有些微型屋備有太陽能板等,不接通公共設備就能運作,使用的能源會更少。

同時,因為住家小了,住房自然會生活得更環保,研究指出,微型屋住戶更可能減少消費、加強回收、且鼓勵就地取材。還有專家發現,永續生活方式是有傳染力的,只要身邊有人住小房,就能激勵自己重新思考生活習慣、減少消費。

遊民社會成本高 微型屋村解決社會問題

除了住戶主動的選擇之外,微型屋也是許多城市解決平價住宅數量不足、遊民人數過多等社會議題的利器。

聯合國估計全球有16億人住在不適宜居住的環境之中,包括非正式聚落以及貧民窟等。聯合國人類居住委員會等組織也在研究,微型屋可如何成為厄瓜多、肯亞等新興經濟體的可負擔且具永續性的住房解決方案。

遊民造成的社會成本非常高昂,研究發現,政府直接提供永久性住房的成本,比遊民管理的成本(包括醫療服務、臨時住所、逮捕和監禁等)更少。而微型屋對歷經人生低潮、欲自力更生的人來說,宛如天賜的及時雨。

54歲的岡斯戴離婚後搭帳篷在街頭克難了七個月,看盡身邊其他帳篷族吸毒、挨刀子的窘境。他自己有前科,又有酒癮,很難重新站起,直到住進微屋村才終於過著「有電可用、有澡可洗」的日子,他說:「這讓你有了『人』的感覺。」如今他已經在找工作,並希望有朝一日有個固定的住所。

延伸閱讀

訂閱168電子報

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