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祥專欄|關公強娶媽祖?關於神佛與人的糾纏那些事…

近日媒體報導,主祀關聖帝君的台南「玉旨武玄壇」9日舉辦前往「北汕尾鹿耳門天后宮」參香活動,但事前在臉書粉專發布文宣有「合婚大囍」、「合婚大典」等用詞,甚至直接「冠夫姓」將天上聖母改名為「天上關聖母」,引發網友撻伐質疑,灌爆武玄壇的臉書,而廟方也疑似不堪外界砲火,悄悄關閉臉書帳號。

但事情持續延燒,有網友挖出武玄壇的「法事服務價目表」,其中最低收費為「收驚」200元,最貴項目則是「往生者溝通」要價2萬元,昂貴收費引發熱議;之後更有趣的是,鹿耳門天后宮發聲明,將採取法律途徑,接著台南玉旨武玄壇以「捷泰法律聯合事務所」的名義發出3點聲明,但隨後「捷泰法律事務所」又發表聲明澄清,事務所並非聯合事務所,也沒有受到台南玉旨武玄壇的委任,出面打臉超傻眼。

盼宗教能安定民心!個人提三點想法

我們除當吃瓜看戲民眾外,當然希望宗教能安定民心,潔淨社會風氣。針對這件事很多人都有提出看法,與所引起的討論。比如所拜的關聖帝君是真的三國那時的關羽嗎?「大道公」有同意媽祖婆被搶親嗎?諸如此類的話題。

我在這個筆耕園地,只想給予三個個人想法、說法。

神佛都是捨棄功名 怎會向祂求功名?

  1. 拜神拜佛決不是跟祂求妻財子祿。試想:佛祖捨棄榮華、家庭,投身覺者的道路,道家的神仙亦是如此,如呂祖純陽捨棄功名般,反而現在的人們去跟祂們求他們捨去的價值觀…這不是種諷斥嗎?
    所以我認為拜神、拜佛是種學習與自省的內在之旅,藉由拜神明檢視自身有無學到做人做事之道理,如拜土地公則可學習愛護土地、鄉里鄰人互助之理;拜佛菩薩則可學習慈悲、平等、覺知的大愛精神;拜關公則可依自身仁義禮智信的反思。

大道公&媽祖婆的緋聞 是為了記天氣…

  1. 有關大道公(醫神-保生大帝,吳本)與媽祖婆(林默娘)的愛恨情仇引起兩方鬥法,形成「大道公風,媽祖婆雨」的民俗典故,其實是配合氣象虛構而來,雖然歷史考證林默娘(960年生)與吳本(979年生)的年代相近,但女大男小,兩人相差19歲,就算在世時是姊弟戀,那媽祖28歲歸天時,吳本也才10歲,那有可能論及婚嫁?
    如就文獻來看,清初王士禛《香祖筆記》記載「臺灣風信」謂:「三月三日曰上帝颶,十五日曰真人颶,二十三日曰馬祖颶。」應該是「真人多風,媽祖多雨」的出處,也就是先民靠經驗累積氣象知識,為方便記憶,就將熟悉的神明聖誕與特殊天候連結,再編織這故事來強調(其中「上帝颶」是指玄天上帝)。這種人類為了記憶天氣的智慧,加上在民間的流傳與敷衍下,就形成「大道公風,媽祖婆雨」的諺語及傳說了。

到底是人是神?都行 只要對自己有益

  1. 靈學專家張開基提出「天地自然人」的概念,把人為因素去除。比如現在很夯的武聖「關羽」,清朝之前武聖是拜祀岳飛,但岳因為抗外族,所以因政治因素改祀關羽;台灣的國姓爺鄭成功,於台灣南部開墾有助改善經濟,因此很多人祭祀,但如果是中部大肚王國的子孫後代,就很痛恨鄭氏政權。
    更不用說新竹有拜蔣公(蔣中正)的廟宇呢!而因為時代不久遠,我們至少可以知道,該人士有功有過,褒貶不一。
    後世的當權者腦補後,賜予某神明「神設」,多數是政治因素或宣傳價值意義,但人生在世有功有過,與「神設」定有落差,比如毛澤東在台灣的形象,與中國的定位一定是180度相反,但他本人在世的功、過,對後世產生的因果有什麼呢?只有天知道。
    所以有人以歷史真正關羽本人的角度來看待「關聖帝君」,但民眾卻多以「神設」來看祂,誰對誰錯呢?我的答案很鄉愿:都對,只要對自己有益就行。前者「自然人」概念,是破「加工」,直指事實,「我思故我在」,至少此等智識可以應對此五濁惡世挑戰,過得滋潤沒問題;後者如果因為祭祀產生因果意識,與「忠孝節義」產生共鳴,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也是件好事。
    就是不能只是餵什麼吃什麼,要有基礎反思,否則此等智識皆容易受陰、陽兩界影響(遭詐騙、洗腦、純粹粉、甚至靈擾⋯)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延伸閱讀

訂閱168電子報

專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