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松維∕專題報導】2024年10月9日,佳士得紐約舉辦「歐洲藝術」拍賣會,涵蓋了從法國大革命後的幾年到20世紀初的新藝術風格。此拍成交46件,成交率63.1%,其中編號50,一幅19世紀法國畫家尚-法蘭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約1860年作品《照顧孩子的農婦》,木炭和粉彩紙本,33 x 25.7公分,右下署有藝術家姓名首字母,估價15萬〜25萬美元,在愛好巴比松派藝術買家的競價下,以高出最低估價2倍的30萬2400美元(約台幣939.3萬元)成交。
.jpg)
米勒 以描繪農民勞動場景成名
尚-法蘭索瓦·米勒(1814–1875)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也是巴比松畫派的重要成員之一。他出生於法國諾曼第的一個農民家庭,自幼接觸農村生活,這對他的藝術生涯影響深遠。米勒在1837年搬到巴黎學習藝術,起初作品以肖像畫為主,1849年移居巴比松,加入了以描繪自然和農村景觀為主的巴比松畫派,並逐漸以描繪農民勞動場景的作品成名。

代表作就是《拾穗者》《晚禱》
米勒的作品反映了對農民辛勤勞動的尊重,以及對自然與人類生存關係的深刻思考,作品色調沉穩,構圖簡潔。代表作如《拾穗者》(1857)和《晚禱》(1859),皆以平凡的勞動場景傳達莊嚴與詩意,強調人類在大自然中的微小與尊嚴。他的作品突破了當時藝術界的傳統貴族題材,為社會底層群體發聲,具有深刻的人文主義色彩。


描繪捕捉鄉村生活的貧困和尊嚴
收藏家柯世賢說,米勒以其寫實主義主題而聞名,他受到社會不公義的影響,開始描繪農民和農業工人,捕捉法國鄉村生活的貧困和尊嚴。米勒的作品因其歷史意義和藝術成就,一直在藝術市場中保持高價,1996年,畫作《卡爾德(梳理羊毛的女人)》以約新台幣1.11億元成交,是米勒作品的最高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