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松維∕專題報導】2024年7月10日,佳士得倫敦舉辦「珍罕書籍及手稿」拍賣會,此拍成交132件,成交率69.1%,其中編號111,也是本次拍賣的亮點之一,一對早期的英國台式地球儀,每個地球儀都由一個帶有刻度的黃銅子午線環支撐,在桿子上方有一個帶有指針的黃銅刻度小時圈,安裝在地平線環上,紙上刻有日曆刻度,有32 個羅盤點和黃道帶標誌,估價10萬〜15萬英鎊,在愛好古代文物買家的競價下,以高出估價的20萬1600英鎊(約台幣799.9萬元)成交。
罕見!保存令人驚訝的完好
這對地球儀由羅伯特·莫登(約1669-1703 年)、威廉·貝裡(1639-1718 年)和菲利普·李(1683-1700 年)製作,一個是地球儀(地圖),一個是天球儀(星空圖),由帶有刻度的黃銅子午線環支撐,在桿子上方有一個帶有指針的黃銅刻度小時圈,橡木支架上有六個圓形腳。難以置信的是,這對地球儀的所有部件,包括小時圈、子午線環等功能仍然正常,時地球儀能夠傾斜旋轉,手工著色的紙斑極少,色彩明顯,圖案和數字清晰易讀,更令人驚訝的是底座上的當代指南針的倖存。
現存的莫登、貝里和李製作的地球儀很少,包括劍橋的惠普爾博物館有一個地球儀、格林威治皇家博物館有一個地球儀和兩個天球儀,但者沒有倖存的小時圈以及指南針,而且惡化狀態都更嚴重,紙質污跡髒破。
和現在的地球儀不同 是精細的技術
收藏家賴鈞燦說,17世紀的桌上地球儀是一項極其精細和精確的技術,其準確性和獨創性,展現早期現代觀察世界的經驗方法,可以模擬和解釋各種宇宙學現象:從太陽相對於地球上任何位置升起和落下的時間,到經度之間的當地時間差異,甚至晝夜長度的季節變化。2021年威爾斯古董秋季拍賣會上,一個16世紀的地球儀以約台幣460.2萬元的價格售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