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松維∕專題報導】2023年10月3日-17日,佳士得倫敦舉辦「首次公開∕戰後及當代藝術」網上拍賣,此拍成交131件,成交率74.4%,其中編號11,一幅德國藝術家諾伯特·比斯基(Norbert Bisky)2013年作品《彌撒二(Masse II)》,布面油畫,100.1×80.4公分,背面簽名、標題和日期,估價2.5萬〜3.5萬美元,在愛好具象繪畫買家的競價下,以高出估價4萬4,100美元(約台幣136.9萬元)成交。
從共產的童年耀眼記憶 到暴力和破壞
諾伯特·比斯基1970年出生於萊比錫,在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長大。比斯基早期的繪畫常被描述為深受東德官方藝術社會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影響。他把對共產主義的信仰比作宗教,透過將「那些天堂的圖像」和「虛假的承諾」,描繪成理想化的身體和原始自然的耀眼明亮的圖像,來處理他的童年記憶。在後來的幾年裡,比斯基的大尺寸畫作逐漸轉向更黑暗的主題,個人損失、恐怖經歷、巴西旅行和媒體報導激發了他研究暴力、性和破壞等題材,這些作品以人物象徵,在許多情況下是在沒有任何重力軸的情況下漂浮、墜落或翻滾。
美學混亂、同性戀、色情、世界末日…
收藏家李良源說,2001年美國發生911恐怖攻擊事件後,這些倒下的人物經由媒體形象牢牢地紮根於比斯基的腦海中,他開始探討青春的短暫、自主權的喪失、孤立和現代文明的瓦解,創作的焦點始終圍繞在人物的美學混亂、基督教意識形態、同性戀文化、色情和世界末日景象之中,比斯基透過畫布上傳達了一種不穩定的印象,與國際間當代的事態產生了明顯的共鳴。
具象藝術 用主觀重新詮釋現實世界
李良源說,具象藝術是藝術家用完全扭曲或主觀重新詮釋的方式,去表現現實世界,儘管抽象藝術在前仆後繼中出現,具象繪畫仍然是許多藝術家慣用的藝術表達技法。與所有藝術一樣,具象繪畫對於作品的「好」或「壞」沒有客觀標準,當具象藝術描繪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時,藝評家通常會傾向於根據自然主義來評價作品。2017年倫敦春季拍賣會上,具象藝術作品的成交額達台幣上億元,隨著具象藝術拍賣銷量的急劇增加,收藏界感受到這是持久而牢靠的藝術投資,也是一種流行的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