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產業|AI遙遙領先其他應用 推動產業向上
晶圓代工:週期觸頂 製程供需分化
凱基預期2025年全球半導體營收將年增18%,達7,316億美元,受益於AI需求與非AI應用復甦。AI應用與3奈米旗艦SoC推動N3/4/5製程及CoWoS高利用率,但成熟製程因中國積極擴產將面臨更大降價壓力。
IC設計:非AI應用仰賴規格升級
明年消費性電子終端需求預估溫和復甦,IC設計業者營收成長主要依靠製程與規格升級。然而,中國提升半導體自給率政策可能影響部分產品如DDI、光學感測器、Wi-Fi 5/6與低速乙太網路應用等領域的獲利成長。建議關注市場拓展與規格升級的業者。
測試介面:AI需求強勁為主要推手
AI與HPC晶片設計趨於複雜,測試需求擴大,包括晶圓分類、最終測試、老化測試與系統級測試需求等。此外,Nvidia產品週期縮短至1-1.5年,AMD與CSP業者的AI產品開發亦加速,皆帶動測試介面需求,將長期支持測試業者營運。
IP:設計複雜+中國自給 長期向上
先進製程與設計複雜度提升推動IP需求,加上中國半導體自給政策則加速對非西方IP供應商的依賴,我們認為台灣IP業者受惠於中國本土化與2奈米製程需求,尤其具備先進製程IP並在中國市場佔優勢的供應商前景看好。
台積電 穎崴 旺矽 M31 聯發科 世芯 晶心科 智原
台積電(2330)是我們在半導體產業的首選個股,係因其技術領先優勢且獲利明確度高。此外,隨著業者持續提高資本支出(尤其針對先進封裝與2奈米製程),我們認為設備廠、IP業者與測試介面供應商都將受惠,推薦個股有穎崴(6515)、旺矽(6223)與M31(6643)。考量當前AI熱潮,我們也看好AI ASIC開發,其中聯發科(2454)與世芯-KY(3661)都將受惠於AI推論需求起飛。我們也認為晶心科(6533)將受惠於RISC-V滲透率上升,並看好智原(3035),因公司長期推動業務轉型帶動RFQ需求升溫,並已取得多項設計定案。
電子硬體產業|2025年將為雲端與邊緣端AI 放量年
CSP資本支出增、CoWoS產能擴張
我們預測2025年主要美系CSP的資本支出將持續擴張,僅管2024年基期已高,市場共識仍預期將年增約18%;而台積電(2330)的CoWoS產能擴張也將延續至2025年下半年,足以支應超大規模CSP如Microsoft、Amazon、Google等的AI伺服器需求。
受惠 鴻海 廣達 奇鋐 台達電 川湖
值得關注的是,Nvidia、AMD與ASIC設計在多樣化AI伺服器上的進展將加速,2025年上半年以AI訓練為主流,下半年起推論伺服器需求逐漸攀升。
我們認為擁有美系CSP AI伺服器訂單的廠商將是主要受惠者,包含ODM廠鴻海(2317)、廣達(2382)、液冷供應商奇鋐(3017)、電源廠台達電(2308)與滑軌製造商川湖(2059)。
邊緣AI 華碩 微星 緯創 英業達 仁寶
2025年全球PC出貨量預期年增6%,主因Windows 10結束技術支援帶動商務換機需求,以及AI PC滲透率提升達10-20%。此外,價格親民的AI CPU與Nvidia新RTX-50 GPU將推動PC與電競設備需求增長。主要受惠者包括電競業務比重較高的PC品牌,如華碩(2357)、微星(2377)。而商務機種換機潮也將有利ODM廠商商務機種比重較高者,包括緯創(3231)、英業達(2356)與仁寶(2324)。
我們也預期邊緣AI技術將進一步滲透至智慧型手機、穿戴裝置如真無線耳機(TWS)與智慧手錶。
工業自動化產業|資本支出復甦將帶動獲利週期上升
天時地利人和 2025年迎顯著復甦
工業自動化產業於歷經低迷後,2025 年將迎來顯著復甦,受惠於美國與中國降息、降低借貸成本,帶動資本支出回升、AI 需求增長,進一步刺激消費與商業活動,加上美國製造業回流政策,為自動化產業創造穩健成長基礎。
企業移出中國、製造業復甦、機器人…
此外,美中緊張局勢升溫及疫情影響,企業正加速轉移生產基地至中國以外地區,這也支持工業自動化產業的成長動能。10 月中國官方與財新製造業 PMI 重返榮枯線上方,日本工具機海外訂單回升,顯示製造業復甦。此外,半導體資本支出回升與機器人應用成長,更進一步推升評價。
首選 上銀 機器人營收增 獲利向上
上銀(2049)表示已與一家美系物流公司合作推出一款機器人產品,將於2025年下半年量產,並提到客戶對搭載AI的機器人有高度興趣,公司預期機器人營收貢獻將在未來幾年從目前的不到10%攀升。我們認為上銀已從一家單純供應自動化零組件的公司蛻變成為整合傳動控制系統的供應商,這將有利其獲利展望,我們預估上銀2024-26年獲利將年複合成長33%。因此工業自動化產業我們首選為上銀,並給予「增加持股」評等,目標價294元,係根據28倍本益比。
航太產業|疫後飛機需求強勁推升台供應鏈成長
未來20年新飛機需求超過目前產量
全球航空旅遊在疫後需求強勁復甦,截至2024年9月,波音與空巴累積訂單量分別為6,197架與8,749架,均超越疫情前水平,顯示航空市場需求旺盛。加上汰舊換新需求大增,依波音與空巴預測推估,未來20年每年新飛機需求將達1,700-1,800架,已超過波音及空巴的年產量。
雜音過後 波音、空巴產能提升預期
波音與空巴於2024年生產受限於供應鏈瓶頸、原物料短缺及FAA安全審查等問題,影響生產進度。然而,供應鏈逐步改善,以及波音737安全問題解決後,預計2025年波音737每月交機量將由今年的30架增至45架以上,空巴A320也將由今年的每月50架提升至75架。
台灣供應鏈重回高成長 首選 駐龍
台灣航太供應鏈聚焦於波音單走道機身結構件與單走道LEAP引擎零組件。儘管波音產量於2024年上半年大幅度衰退,台灣航太供應鏈仍維持營收成長,得益於疫情期間穩定的供應鏈管理及積極爭取空巴訂單。我們預期,隨著波音與空巴於2025年產能擴張,台灣航太族群營運有望重回雙位數成長,首選個股為波音單走道供應商駐龍(4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