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短線謹慎因應,因為籌碼的清洗沒有完成,做短的人不需要預設立場,但短線的轉弱是長線的機會,你要做跌深就是電子股,要做當沖、隔日沖就是守住月線、人氣的個股,那是完全不一樣的。
現在電子股第一季財報絕對是利空,去年同期有匯兌收益,再來景氣歷經空頭,俄烏戰爭還沒結束,4月又經歷美國的金融風暴,企業還沒看到景氣回溫,下單一定是謹慎的,但當看到景氣回溫,下單就會出來了。你回頭去想當時COVID-19,旅遊業被打到谷底,我們卻看到空運的需求大增,帶你買了華航,他可以一路大漲,等你看到疫情結束,股價已經跌回來。現在的電子產業也一樣,晶圓代工是所有產業景氣的龍頭,大家要砍單一定是最後才砍台積電,其他人庫存調整要一年,台積電只要二到三季。
5月變數非常多,5/1-5/10會公佈4月營收,因為4月突然出現美國銀行的事件,還有新冷戰時代使中國復甦變慢,所以4月營收是出不來的,去年基期是高的,再過來5/15之前要公佈第一季季報,但越要公佈的時候,你的機會就來了,因為大家都要直接打消庫存,像記憶體今天美光說你們別想再壓我的價,我現在已經虧了,我就是死硬價,不然你不買。電子業要面臨財報的考驗,而內需消費又怕利多出盡,所以大戶會看電子股有沒有轉折的機會。
碳權、軍工、儲能都是政策做多,我認為未來二年你可以留意儲能、軍工,因為兩岸的情況也不太可能改變,至少要到總統選完,但碳權的個股很容易就回歸原點,因為碳權你無法量化,算不出他將來的可能性,倍力昨天從漲停到跌停,今天又一根跌停,30%不見了,這就是你要付出的風險,農林、榮成都回到原點。軍工國防是台灣特殊的情況造就出來的,但他也有大隻的,儲能就比較大。但你與其看這些炒得很高的個股,不如去看看一些電子股,以明年的獲利來看現在的股價有大空間的。
大戶在做什麼?3-4月我一直說,背離上漲,你不要再使用融資,要買股票就一定要賣股票,而且KD指標在高檔你的勝率很低,當時就有人逢高做了減碼,現在很多的利空,他就可以逢低買或是加碼,再來我說re-rate價值的重估,以2024年的獲利來看現在的股價低估,但以2023年的獲利來看現在的股價沒肉,那就只好把你打下去。所以5-6月要觀察非電和電子的主流地位是否轉換,這時你的機會不是百米衝刺,而是放眼2023年的主升段,以及2024年的衝刺成長,甚至還有擴延的三四五段。
聯嘉,今年上半年不會賺錢公司早就講了,問題下半年上來,昨天通用說要調高財測,因為7500美元的補助,能受惠的就是在北美有設廠的聯嘉,明年可以賺到3元的車用,回來看現在30幾元,那就不貴啦。中華,現在的股價已經從我們講的60幾元拉到80.5元。MCU的確大陸的價格不好,但工控MCU是好的,新唐的工控和車用可以佔4成,台積電要去日本投資是和SONY投資,SONY和新唐關係很好。台積電、國巨都要去歐洲投資。
AI未來十年我就是看好,META昨天也在講AI,人家連虧三季,這一次也沒賺錢,一下就大漲。記憶體也要落底了,面板落底了。你與其陷在現在的泥沼之中,不如放眼下半年、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