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關只剩明天最後一個交易日,我想投資朋友對明天的走勢應該不是關心了。蜀芳認為今年就是倒吃甘蔗、漸入佳境,是來自於資金面、基本面、大陸解封、政府政策,第一季就是買點,那要買什麼?這是我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
就算再怎麼鷹,看到6%也只剩7碼,如果看到5.1%就只剩3碼,第一季就升完了,那就只剩下什麼時候要放資金出來了嘛,也就是資金的空頭近了尾聲,他一定會反應到股市、債市。基本面的庫存調整到上半年,但調整最厲害的一定是第一季,因為第四季是旺季,第一季向下跳的幅度會最大,第二季就沒那麼大。再來供給面的減少,等到消費力一出來就會出現我說的主升段前第二階段,急單效應,這個部份要注意大陸解封,第一季疫情一定是升溫,現在新聞在講大陸的疫情怎樣,以前的英國、美國不也這樣嗎?現在又怎樣?經濟才是重點嘛,那之後因為疫情斷鏈的危機有沒有機會恢復?他們開始工作賺了錢,消費力會不會提升?最後,景氣降,升息降,政策不會推出財政政策救經濟嗎?在哪些部份你也很清楚,就是儲能概念,你之前怎麼不買?大家都不做資本支出,ISM製造業指數會下來,藍燈出來政府就不可能升息,一定會降息,再來就等需求出來。
在面對第一季狀況最差的時候,我覺得就是你的買點,買什麼?大部份產業最壞情況都過去了,但我們要選擇比較會跑會跳、能賺比較多的。
第一,中美貿易戰之下,大家之前都認為矽智財不好,結果沒想到台灣這些矽智財公司接了很多歐美訂單,然後中國又想活下去(有人說中國不再扶植半導體,我認為機率很低,只是短期財政困難先暫停);再來成熟製程台灣會有轉單,但你只能做短線,就我了解很多IC設計公司都毀約,寧可去拿之後比較便宜的成熟製程,他的獲利不會再爆發,不會再像疫情斷鏈時的漲價,所以短線成熟製程,長線仍然是先進製程。再來安控也可以留意,但他已經漲高了。
第二,政策偏多,除了儲節能股,還包括大陸解封受惠,健康、漂亮、吃喝玩樂,隱形眼鏡以前我喜歡晶碩,不過最近我喜歡矽水膠,就是視陽,如果有拉回大量區間再留意,還有中國大陸的大江、麗豐,你要留意這些吃喝玩樂個股在春節期間不能利多出盡,如果有的話你要先短賣一次。電動車在2025年前都是大成長,2030-2040年一般吃油的車不能再走了,你必需要用電動車,和電池、IGBT、整流二極體等電相關的才對,只是你要去選擇品牌,我倒不認為特斯拉會最好,2022年成長性最高的是中國大陸,到2023年歐美、日本會拉得比較快。國防是台灣的,但和安控一樣已經漲多了,你先放口袋,看還有沒有新的。
第三,新品新機會,2023年一開始會出來的就是元宇宙,但蘋果在今年的元宇宙只是試水溫,META和SONY量會比較大。再來9、10月是iPhone 15,有新的潛望式鏡頭,還有要改用Type C,但這並不是新產品,你用舊的充電線也可以共用,所以可能會漲,但漲幅還是要靠NB的庫存調整完成,對Type C的幫助才會最大。摺疊機蘋果不知道會不會出,但大陸、韓國會推比較多,這也是一個新的趨勢。
第四,公司老闆最清楚公司未來會有多少訂單,他知道有訂單一定會去訂設備,這個東西就會反應在ISM、PMI指數上,所以你一定要先上游後下游,5G射頻就是光纖,2022年是假5G,2023年會變成真5G。電動車要自駕一定要用AI,手機也會需要AI、HPC,所以你現在問任何一個高層次的科技公司,他一定告訴你最重要的是AI,台積電說2024年AI、HPC產品會佔他的營收50%,你就知道這個產業如火如涂,所以這個相關的你也要留意。
籌碼面我覺得也會漸趨健康,軋空熱潮就在3-4月,因為股東常會前二個月就會軋空,但你不能只看券資比,你要看券餘量佔當日成交量一定比例,而且券增價強的,才會軋空。